会员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首页考生问答德育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七
来源: 点击数:2802次 更新时间:2016/5/15 17:49:33


(九)韦伯的科层制特点及功能分析。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其总的特征是职位分层、权力分等、职权相等,实行严格的上级对下级的指挥和管理,下级对上级服从与责任的工作制度。在组织工作中,对事不对人。



科层制的功能:



正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所起的积极作用。它能保证组织成员行为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能人结构、紧密地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证了科层组织的有效运转。



负功能:是纯粹理想型的,没有考虑到组织环境变化对组织运行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的多种需求。



(十)简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例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原料供给者、合作者、竞争者、产品消费者、工商管理机构乃至社会政策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适应环境的关系。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的部门或增或减,或加强或削弱,这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任何社会组织的变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练习题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加入该组织的成员,须履行一定的手续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必要的物质基础 



220世纪初产生的古典管理理论,其代表是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三种理论。



3.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 Y理论  两种假设。













第七章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社区



社区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在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时提出来的。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人文区位学



也称为人类生态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



(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四)社区组织



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组织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五)社区的要素与分类



社区的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依托。



3、共同的社会生活。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即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区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的分类:1、按社区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或功能分类: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宗教社区。



2、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地域广狭分类: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3、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社区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规定的。



4、按社区的多元综合标准分类: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六)社区的分析框架有哪些?



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



2、文化人类学的分析框架。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和文化差异与类型的学科。注重对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考察,在研究方法上用了人类学的实地考察方法,对社区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作深入观察、访问、分析。



3、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社会系统理论把社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把社区视为个人、群体、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总是通过社区中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



(七)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化水平,其内涵是某一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重越大,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我国人口众多,划分城市类型的人口标准中,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50万人为大城市,50~20万人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其中不够设市标准的称为镇。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如下:



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3、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



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



6、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八)论述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演变过程。



1、解放前我国的城乡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城市与农村一直处于对立状态,这是我国的城市基本上不是生产性城市,而是作为政治统治和军事中心存在,城乡对立。



2、解放后我国的城乡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城乡对立的局面。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农村落后表现出:农村人口众多,生产率低;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建设在城市,而且工农业产品存在剪刀差,农村支援城市建设。扩大了城乡差距。此外,国家对城市实现高福利、高就业等保障性政策,为了维持这种情况,我国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实际上造成了城乡差别制度化。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才有改观。



3、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面对城乡间明显差别,我们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国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我国大中城市承受压力更大,但我国又不可能不发展大城市,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



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1949年以后的30多年,我国形成了城乡壁垒隔绝的二元结构格局,使得城乡差别制度化。



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以来开始实行扶贫计划,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知识、服务等方式帮助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练习题



1.社区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  腾尼斯       1887年提出来的。



2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是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



3.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成考网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八 下一篇: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校长寄语
吉林自考成考网-吉林省成考网 2007-2026 @ All Rights Reserved jlzkck V 3.7.0

吉ICP备19002169号
电子邮件:5169360@qq.com 联系电话:0431-81092718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天骄大厦